国学典籍 字源字典 成语词典 象棋残局 简繁转换 字数统计 万年历 捐助  


耳字开头的成语
编号成语拼音释义
1耳报神ě bào shén〖解释〗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。
〖出处〗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一回:“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么快。”
〖示例〗
2耳边风ěr biān fēng〖解释〗在耳边吹过的风。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。
〖出处〗唐·杜荀鹤《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》诗:“百岁有涯头上雪,万般无染耳边风。”
〖示例〗我平日和你说的,全当~,怎么他说了你就依,比圣旨还快呢? 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八回
3耳鬓斯磨ěr bìn sī mó〖解释〗鬓: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;厮:互相。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(多指小儿女)。
〖出处〗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九回:“宝玉思及当时姊妹耳鬓斯磨,从今一别,纵得相逢,比不得似先前这等亲热了。”
〖示例〗
4耳鬓厮磨ěr bìn sī mó〖解释〗鬓:鬓发;厮:互相;磨:擦。耳与鬓发互相摩擦。形容相处亲密。
〖出处〗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2回 :“咱们从小耳鬓厮磨,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,我也不敢怠慢了你。”
〖示例〗自此~,亲同形影。 ★清·沈复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
5耳鬓撕磨ěr bìn sī mó〖解释〗鬓: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;撕:同“厮”,互相。形容亲密相处。
〖出处〗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“顺手拉了彩云的手,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,不知不觉两股热泪,从眼眶中直滚下来。”
〖示例〗我回想起我们~的日子,心中泛起幸福的暖流。
6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〖解释〗聪:听觉灵敏;明:眼力敏锐。听得清楚,看得明白。形容头脑清楚,眼光敏锐。
〖出处〗《周易·鼎》:“巽而,耳目聪明,柔进而上行。”
〖示例〗此时服了朱草,只觉~,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,不但丝毫不忘,就是平时所作诗文,也都如在目前。 ★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回
7耳根清净ěr gēn qīng jìng〖解释〗耳边无事噪聒。指无事打扰。
〖出处〗《集论》卷一:“何等耳根?谓四大种所造,耳识所依清静色。”
〖示例〗张海棠也,自从嫁了员外,好~也呵。 ★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一折
8耳红面赤ěr hóng miàn chì〖解释〗耳朵和面部都红了。形容过于用力、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。
〖出处〗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六十一回:“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”
〖示例〗
9耳后生风ěr hòu shēng fēng〖解释〗像耳后刮风一样。形容激烈、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。
〖出处〗《梁书·曹景宗传》:“景宗谓所亲曰:‘我昔日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,与年少辈数十骑,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
〖示例〗
10耳满鼻满ěr mǎn bí mǎn〖解释〗满耳朵满鼻子都是。形容听得烂熟。
〖出处〗
〖示例〗
11耳目闭塞ěr mù bì sāi〖解释〗比喻少见寡闻,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。
〖出处〗
〖示例〗住在边远地区的居民~,文化落后,当地的经济、文化建设刻不容缓。
12耳目股肱ěr mù gǔ gōng〖解释〗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。起到耳朵、眼睛、手臂的作用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。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。
〖出处〗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:“然耳目股肱,寄于卿辈……事有不安,可极言勿隐。”
〖示例〗
13耳目一新ěr mù yī xīn〖解释〗耳目:指见闻。听到的、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,使人感到新鲜。
〖出处〗唐·白居易《修香山寺记》:“关塞之气色,龙潭之景象,香山之泉石,石楼之风月,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。”
〖示例〗如今一上船,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,~。 ★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二回
14耳目昭彰ěr mù zhāo zhāng〖解释〗昭彰:十分明显,人所共见。众人已听到和看到,十分明显。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,无法藏匿。
〖出处〗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十七回:“说刑部审问过,见耳目昭彰,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,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。”
〖示例〗
15耳目众多ěr mù zhòng duō〖解释〗耳目: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。周围注意的人很多。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。
〖出处〗清·石昆玉《三侠五义》第十六回:“只是目下耳目众多,恐有泄漏,实属不便。”
〖示例〗谭相公要回去,须从我后门出去。街上~,怕人看透行藏,便有谣言风波。 ★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五十二回
16耳旁风ěr páng fēng〖解释〗同“耳边风”。在耳边吹过的风。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。
〖出处〗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一回:“又听袭人叹道:‘姊妹们和气,也有个分寸礼节,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!凭人怎么劝,都是耳旁风。”
〖示例〗
17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〖解释〗濡: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〖出处〗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〖示例〗她完全没有读过书,但她单凭~,也认得一些字,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。 ★郭沫若《少年时代·我的童年》
18耳软心活ěr ruǎn xīn huó〖解释〗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,就是相信别人的话。
〖出处〗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七回:“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,实指望能救,只是迎春语言迟慢,耳软心活,是不能做主的。”
〖示例〗
19耳食之论ěr shí zhī lùn〖解释〗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。同“耳食之谈”、“耳食之言”。
〖出处〗
〖示例〗
20耳食之谈ěr shí zhī tán〖解释〗耳食:以耳吃食,指不加审察,轻信传闻。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。
〖出处〗《史记·六国年表序》:“学者牵于所闻,见秦在帝位日浅,不察其始终,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
〖示例〗此~,引经断狱,当不如是。 ★清·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卷六
21耳食之言ěr shí zhī yán〖解释〗耳食:耳朵吃饭。指没有确凿的根据,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。
〖出处〗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六国年表序》:“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
〖示例〗
22耳视目食ěr shì mù shí〖解释〗用耳朵看,用眼睛吃。比喻颠倒错乱。
〖出处〗宋·司马光《迂书·官失》:“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,鲜矣。”
〖示例〗
23耳视目听ěr shì mù tīng〖解释〗用耳朵看,用眼睛听。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,可以不受器官限制。
〖出处〗《列子·仲尼》:“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,得聃之道,能以耳视而目听。”
〖示例〗
24耳熟能详ěr shú néng xiáng〖解释〗指听得多了,能够说得很清楚、很详细。
〖出处〗宋·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
〖示例〗
25耳顺之年ér shùn zhī nián〖解释〗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。指60岁的代称。
〖出处〗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。”
〖示例〗至乎~,履折冲之位,号至将军。 ★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
26耳提面命ěr tí miàn mìng〖解释〗不仅是当面告诉他,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。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。
〖出处〗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
〖示例〗有一种文字,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,载之于书者,不异~。 ★清·李渔《曲话·结构》
27耳听八方ěr tīng bā fāng〖解释〗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。形容人很机警。
〖出处〗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十六回:“为将之道,须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
〖示例〗
28耳听心受ěr tīng xīn shòu〖解释〗用耳朵听,并记在心里。
〖出处〗
〖示例〗长辈们的谆谆教导,晚辈们当耳听心受。
29耳闻不如面见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〖解释〗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。
〖出处〗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:“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〖示例〗
30耳闻不如目见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〖解释〗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。
〖出处〗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:“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〖示例〗就行也不是话,再住也不是话,口说无凭,~,我背了马,且请师父亲去看看。 ★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四十八回
31耳闻目睹ěr wén mù dǔ〖解释〗闻:听见;睹:看见。亲耳听到,亲眼看见。
〖出处〗《资治通鉴·唐纪睿宗景云二年》:“口说不如身逢,耳闻不如目睹。”
〖示例〗我从乡下跑京城里,一转眼已经六年了,其间~的所谓国家大事,算起来也很不少。 ★鲁迅《呐喊·一件小事》
32耳闻目击ěr wén mù jī〖解释〗击:接触。亲自听说,亲眼看见。
〖出处〗宋·刘克庄《后村全集·回刘汀州书》:“仆不佞,于世之杰士仁人,……皆耳闻目击,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,遂得附名骥尾,以诏不朽,岂非幸欤!”
〖示例〗
33耳闻目见ěr wén mù jiàn〖解释〗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。
〖出处〗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:“夫信谤之徵,有如影响;耳闻目见,其事已多,或乃精诚不深,业缘未感,时傥差阑,终当或报耳。”
〖示例〗
34耳闻是虚,眼观为实ěr wén shì xū,yǎn guān wéi shí〖解释〗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,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。
〖出处〗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九回:“‘耳闻是虚,眼观为实’,叔叔此时,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,请再去一访,……那时再来取笑侄女,却也不迟。”
〖示例〗
35耳闻则诵ěr wén zé sòng〖解释〗听过就能背出来。形容记忆力强。
〖出处〗《晋书·苻融载记》:“融聪辩明慧,下笔成章,至于谈玄论道,虽道安无以出之。耳闻则诵,过目不忘,时人拟之王粲。”
〖示例〗